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工作態度」標籤的文章

【職場】溝通的核心不在說而在聽

圖片
  曾經聽朋友說過他公司裡的業務,接了一個平台建制的案子,身為RD的朋友接到案子的第一天, 看著需求單上林林總總共12條項目,雖然都是繁體中文字,但湊在一起卻沒有一項能理解。   他拿著需求單問了業務,但業務的回答卻讓他滿肚子火。 因為12個項目只是用了看起來經過修飾的文字包裝,卻沒有跟客戶明確討論每個項目內容裡, 實際該要做到的需求。面對這滿滿灰色地帶的需求單,才剛下班,他馬上找我聊聊。   「那個業務真的有夠白癡,跟客戶談案子居然沒有找我一起去聽需求,現在要他去跟客戶確認清楚, 他卻都說 "一定就是他說的那樣,客戶跟他想的一定都一樣" 真的是有夠白癡的。」 「這業務這麼奇怪啊!」 「他下班前把我跟客戶拉了一個群組,就要我去問需求。明明是他的工作卻都丟給我,更扯的是, 我跟客戶確認完需求,跟他說的沒有一個內容相同,真不知道他怎麼去談的,根本就沒在聽對方講什麼啊!」 「那合約...」 「還好客戶理解,會再跟我把需求單理清楚再開始做。結果,還是要幫業務收爛尾,不然做下去衰的就是我了。」   #不開口問就別說你懂 很多時候,在職場上大家都會有 "本來就是這樣" 的心態在做事, 由於每個人都想在工作上安全下莊,最後很容易演變成大家都在互相踢皮球。   像朋友公司的業務,他對自己的目標是簽下合約,所以他在執行的過程中很有可能用了花言巧語, 跟客戶許下各種承諾,只是為了那一紙合約的確定(小心啦~這種人通常都是渣男 )   而朋友也只是為了不想要自己的工作變得複雜,而接手處理原先該要他們家業務需先溝通及確認的事, 這樣便宜行事的心態,很有可能會讓公司的業務食髓知味,下張合約有機會也是沒有明確需求的案子。   #聽懂了再表達 很多人常主觀的認為自己很能同理別人,在工作上就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, 卻忘了先傾聽提供需求的人,他們內心到底要的是什麼。   牙醫要求病人一進院就先拍各種大小不一的X光片,卻沒先確認病人想要解決的問題,可能只是想洗個牙而已。 銷售員拿了一堆產品堆在消費者面前,說著各種成份的好,卻沒想過對方要的可能是價格跟優惠。 最常見的莫過於算命,剛坐下來,對方就會猜測你是工作不順、感情不和睦、家庭狀況多...   這都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有能力搞懂對方的想法,但說穿了,這些都只看到了表象, 沒搞懂最重要的核心問題。最終,一次消費,就變成了

【職場】行銷與業務之間 大不同

圖片
  #銷售大不同 幾年前,家中有人從原本的幕後行政工作,轉而從事業務的工作, 而且短短的時間裡,從她的談吐與反應之間,可以感受到他有了很大的轉變。 相較以前的同學或朋友,常常是開始業務工作之後,反而再也不想跟他們有任何的關係。 這之間不是因為"有關係就沒關係"的理由,而是如何去溝通所產生的結果。   我做行銷工作也快10個年頭,這之間也因為工作,而接觸了不少業務背景的客戶或廠商, 有些人,你會很願意跟他多聊幾句;但有些人,你真的連理都不想理會他。   差別在哪?是性別?是年齡?或是長相? 其實這之間的差距只有一點,那就是同理心。   #行銷與業務的差異 很多產業會願意養一批為數不少的業務,他們可以到處用人脈去宣傳, 講述著產品有多好、別人家的東西有多爛、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、買了就一定用的到...   看似簡單,但常常都只聽到 "我最棒,所以你就應該要聽我的"   這種強迫性質的推薦,相信是每個人都遇過的銷售手段。他們不在乎對方的需求, 只在意對方看沒看到自己的優點,當對方不需要這些優點的同時,他們只會給予 "你真不識貨" 的負面表態。   而行銷的銷售手段,則是讓一群人把產品好的樣子呈現出來,養成同溫層,並擴大同溫層的範圍。 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,讓這個好,感染到大多數人都感覺到它的好。   你可以討厭、可以不喜歡,但不會影響到喜歡它的人來喜歡。   畢竟 "你的蜜糖可以是我的毒藥、他的解藥" 這樣的 "好",也就能不帶強迫性而因人而異了。   #共感的養成靠閱讀 回過來說說家中轉行的人,他除了跳了職務還轉了行業, 從原先對社會脈動與經濟完全不在意的人,到每天都會閱讀商業周刊。 在閱讀這些文章內容的同時,也增加了與客戶有興趣的話題, 進而真正讀懂客戶內心的需求,而不只是要對方 "看到自己的好"   很簡單,卻也困難。   透過簡單的閱讀,讓自己與客戶站在同樣的同溫層內,說著對方聽得懂的內容, 彼此都能相互理解。這樣的過程,著實不容易,說穿了,就只是相互同理。   你也想要有效率的表達出對方能理解的話語嗎? 也許,你可以從聽與讀開始做起。 #真心對無腦業務感到乏力 #光說不練假把式啊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